作者:何志敏(西安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金秋十月,伟大祖国的74周岁华诞如约而至,昭示着我们正意气风发地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勇毅前行。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同时正值改革开放45周年,在这极为重要的一年中,我国国民经济持续恢复、回升向好态势明显,彰显了中国经济巨大的发展韧劲和潜力。因此,我们要认清经济形势,正视困难挑战,把握战略机遇,着力推动中国经济稳中有为、提质增效。
成效何处:韧性依旧、趋势向好
今年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发展和安全,促使国民经济持续恢复、总体回升向好,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
一是经济增速含金量高。2023年上半年国内经济实现良好开局,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5%,明显快于上年全年3%的经济增速,也明显高于世界主要发达经济体的经济增速。
二是消费整体稳步修复。1-8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02281亿元,同比增长7.0%。在此基础上,受“双节”期间居民出游意愿的显著提升,预计将持续促进场景消费、聚集消费回暖,带动住宿、餐饮、交通、文娱等消费产生新的增长点。
三是投资规模持续扩大。今年前8个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327042亿元,同比增长3.2%,其中基础设施投资、制造业投资分别同比增长6.4%和5.9%,高技术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1.3%,有效发挥了投资对供给结构的优化作用。
四是贸易结构不断优化。我国积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1-8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270833亿元,其中,出口154667亿元,增长0.8%;进口116166亿元,下降1.3%,贸易顺差保持在较高水平。
五是就业形势总体稳定。随着经济形势向好,稳就业政策持续显效,就业民生得到有力保障。上半年,全国城镇新增就业678万人,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57%;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268万人、困难人员就业87万人,同比均有所增加。
六是居民收入平稳增长。上半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672元,同比名义增长6.5%,其中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357元,同比名义增长5.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0551元,同比名义增长7.8%,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居民。
风险何在:内外交织、曲折前进
长远来看,中国经济发展态势整体回升,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但与此同时,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的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目前中国经济运行仍然面临着一些新的困难挑战和来自于国内与国际的双重压力。
一方面,国内经济恢复基础仍不完全稳固。从消费上看,当前消费者信心指数有所回升,但与疫情前水平仍存在一定差距;从投资上看,目前固定资产投资在整体上表现出较快增速,但基础设施投资和制造业投资增速可能出现回落、房地产投资主体投资意愿仍显不足等制约因素不容忽视;从贸易上看,当下出口总额增长超出预期,但在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及产业链供应链重构压力等的影响下,出口可持续性尚待观察;此外,当前就业总量压力依然需要予以极大关注。
另一方面,外部政治经济环境复杂严峻。首先,世界经济复苏乏力。世纪疫情留下的疤痕效应、俄乌冲突持续和2022年美联储大幅加息所产生的负面滞后效应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恢复,造成市场需求疲弱、制造业活动萎缩,下行风险持续积聚。其次,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全球性问题加剧,经济全球化遭遇曲折困难,世界进入新的动荡变革期。最后,“去风险”徒增全球风险。近段时间以来,一些西方政客打着寻求“多元化”的幌子,试图扭曲、破坏或者脱离现行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其实质是一种机会主义和霸权主义,给深度交融的全球经济带来巨大风险。
解题何为:稳中求进、提质增效
要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向好发展,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在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下着力扩大内需、提振信心、防范风险,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
其一,要用好政策空间,找准发力方向。要优化宏观调控政策,加强逆周期调节和政策储备,出好综合施策的“组合拳”;要继续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延续完善减税降费政策,促进科技创新与企业发展;要稳定社会预期、活跃资本市场,提振投资者信心。
其二,要增加居民收入,扩大消费需求。要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与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机结合,通过终端需求带动有效供给;要持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拓宽居民收入渠道,提升居民消费倾向,不断引领消费新升级,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
其三,要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要大力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更多支柱产业;要推动数字经济与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深度融合,促进人工智能安全发展;要推动平台企业规范健康持续发展。
其四,要持续改善就业形势,加大民生保障力度。要将稳就业提高到战略高度通盘考虑,扩大中等收入群体,兜牢兜实基层“三保”底线;要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我们必须对中国经济的强大韧劲和巨大潜力保有坚定信心决心,在牢牢把握经济长期向好发展大势中直面困境挑战,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期,着力促进经济运行持续好转、内生动力持续增强、社会预期持续改善、风险隐患持续化解,推动“中国号”巨轮在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征途上乘风破浪、扬帆远航。
[ 责编:李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