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关注——聚焦中医药(三) 人民日报记者 王淑军]
《人民日报》〔2004年11月18日第15版〕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WTO,中药产业国际化浪潮势不可挡。从人力资源角度讲,如何推动这一国际化进程?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副教授徐顽强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实现该目标的一个核心工作应是——以国外本土化带动中药国际化。
整体有序地开展对外交流与合作
目前,中医药的对外交流合作还刚刚起步,这方面应把握住怎样的原则?
徐顽强:要以培养国外的中医药本土化人才和“亲中医药派”为目标。首先必须按国别、地区确定战略,选择合作领域。比如,澳大利亚是除中国之外在正规大学设置中医药本科课程的第一个国家,并拟对中医进行立法,还可通过政府间合作和宣传,促进中医药在澳大利亚尽快合法化,这将会对英联邦国家有重大影响。
要有组织、有计划地利用一切机会向各国政府有关部门宣传介绍我国的中医药管理、生产、中医考核等各种制度以及各种标准,让各国政府了解中医药管理,相信中医药,并促使我国标准成为国际标准。注意与各国和国际植物药立法机构以及各国药政机构进行经常的联系与交流,就中医药合法化问题进行商讨和游说。
加强与国外中医及各种中医民间团体的合作,支持他们争取合法化的斗争。利用他们对国外环境熟悉的优势,帮助我们做好中医药文化宣传。加强与各国植物药研究的权威机构和学术团体研究上的合作与交流,扩大交流覆盖面和提高质量。要将中医药科普宣传与学术宣传相结合,建立专项基金,定期派出科技人员参加国际有关植物药会议,通过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宣传我国中医药新成果和新产品,将中医药的研究成果汇编成册并主动向国外推介,促进国际上对中医药的了解和认可。
“以医带药”推动中药产业国际化
中医和中药是一个整体,在中药国际化进程中如何看两者的关系?
徐顽强:中药自古以来就是我国民间惯用的药物,但自从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西方的传教士涌入我国进行传教,同时也将西医和西药带到了中国,才使得西药在今天的中国市场占据了相当份额。从西药中行的发展道路我们可以看出,中药西行必须走“以医带药”的道路,即先让中医受宠国际,再通过中医带动中药的发展。具体说来,“以医带药”可以采取在国外兴办各种中医诊所、医疗机构、学校、研究所等多种形式。
国家应在国外兴办示范性中医院和诊所。国家应集中力量,在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等几个主要西方国家建立几个大型示范中医院或诊疗咨询中心,以期改变分散的中医药劳务出口现状,并示范、宣传中医药疗效。
国家应在国外大力兴办中医药学校。在国外中医的发展面临着许多困难,如欧洲,只有英国等少数地方开设3至5年的中医正规教学,而国内正规学校毕业的有经验的中医师,因多种原因无法顺利到欧洲取得执业资格。这些造成了国外优秀中医药人才缺乏,中医中药推广不快。因此,国家应在重点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澳大利亚、德国、英国,兴办中医药学校,培养国外的“亲中医药派”,将来依靠这些国外的中医药专家争取中医药在当地的合法地位。
国家应鼓励中药企业走“以医带药”的发展道路。中药企业是中药产业国际化的主体,其产品药打入国际市场,必须采取适当的经营手段。如三九集团在英国和加拿大建立了麦当劳式的连锁中医诊所,并争取未来两三年内在全球范围内建立百家中医诊所,借助中医带动中药产业的发展。
国家有关部门可以将我国中医药专家在国外开设的门诊或外国针灸师等开设的门诊组织起来。一方面由国家级示范中医院和中医学院帮助培训,另一方面也可通过网络,利用我国上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陆续建立的上百个专家诊疗系统为其诊断、开方,这等于将我国著名中医专家分身到世界各地,可以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相当的经济效益。
加强人才队伍培养,强化中医药翻译工作
中医和西医是有着不同文化背景的医学体系,在中药国际化过程中,如何架起沟通的桥梁?
徐顽强:在西方国家,人们一直受着西医西药理论的影响,他们对复方中药采取不信任与排斥的态度,要推广中药,国际营销的作用不可小视。这就是说,要实现中药国际化经营,离不开掌握中医药、国际市场、国际贸易等相关学科知识的复合型人才。因此,培养跨学科的高级中药国际贸易人才是中药走向国际化的重要条件。
由于中医辨证施治的文化和西医存在很大的差异,而中药在药理理念上与西药也存在巨大的冲突和差异,不可能用西医药的标准来要求中医药,因此必须首先让国外接受中医文化,从而再进一步接受中药。中药外语、翻译人才和高科技研究人才的培养显得至关重要。应该在有关大学设立中药国际商贸专业,培养中药国际营销队伍和管理人才。
必须发挥中国中医药翻译学会的作用,尽快使中医药翻译规范化。有组织有计划地翻译一批中医药经典著作,并有组织地出版一批外文普及著作,宣传中医药文化。有组织有计划地为全世界20万个针灸诊所编写向病人宣传普及中医药知识的录像带、光盘。
上述中医药国际化人才队伍的培养,既要在国内大专院校和中药企业内进行,又要通过短期培训、出国留学等国际交流手段来达到目的。
考虑设立“弘扬中国传统中药学基金会”
推动中药国际化,中国的相关企业责任重大。如何形成对它们的有效激励?
徐顽强:个别大中型中药企业领导安于现状,不愿到国外设立分公司,组建跨国集团。在领导跨国公司方面,我们经验确实不足,但只要有决心,管理才能是可以从竞争实践中获得的。有鉴于此,有必要举办中药企业领导培训班,使之了解中药国际化的机遇和困难,了解各国法规和知识产权的保护,增强国际化信心,提高国际竞争意识。
可以考虑通过在国际上建立“弘扬中国传统中药学基金会”,借助国内外热爱中医药事业的人和机构的捐助,有利于促进中药新药开发,有利于加快中药高级人才培养的步伐,从而加速中药产业国际化的进程。
中国有着丰富的中药人力资源,但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中药产业人力资源的质量普遍不高,客观上制约了我国中药产业走向国际化的进程。由此可见,人力资源交流应是中药产业迈向国际化的基本战略,也是一个紧迫而严峻的现实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