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变或不变的道理,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变可以让你跟上时代步伐,不至于被现实所淘汰;不变又可以让你重温那美好的历史记忆,保留那不被高科技所替代的质朴纯厚的情怀。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教授、博导,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陈海春辩证地看待“变与不变”的问题,为我们讲述了“变中有不变,不变应万变”的道理,相关报道如下。
变与不变,这是个问题。
山在变,变的是四季的颜色,不变的是沉稳。
月在变,变的是圆缺的形态,不变的是圣洁。
时代在变、生活在变、人们的联系方式也在变……应2012湖北高考作文题之“变”,本报独家策划的“同题作文”再度“变身”,与读者相见。
名家“跨学界”操刀作文,商界、文艺界名流“玩出界”激昂文字,留学生上演“无国界”写作……此次将通过“跨界”的方式,让您“大开眼界”。
本版请来的四位高校学者,分别在各自领域独树一帜。他们中既有百岁高龄的历史专家,也有功成名就的博导、教授,还有刚刚成功登顶珠峰的地大登山队总指挥,且看他们如何摇身一变,成为作文达人。
刘绪贻(百岁老人,著名历史学家,新中国美国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武汉大学教授)
“用什么样的通讯方法,是根据具体情况决定的。”
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人类的通讯方法,本来就是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的。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达,通讯的方法越来越简便。当然,一般说来,人们都是愿意运用最简便的方法进行联络的,所以,传统的通讯方法逐渐被弃用。
但是也有某些特殊的情况,传统的通讯方法仍然为人们所用,甚至喜爱。
比如,我今年已进入100岁,我的少数好朋友都已是80、90岁的人,他们有的不会用电脑,也不用手机,打电话又听不清楚,就不得不用传统的通讯方法来联系。我和他们这几年来一直就是用书信的方法联系的,双方都感到很自然。
又比如,有些情人在写情书时柔情似水,对于信息是否能迅捷地传递给对方并不那么着急,他们更愿意和对方细细地咀嚼既往的温情,甜蜜的回忆,也用传统的通讯方法。
还比如,有些学者之间交流,他们想向对方阐明自己深层次的观点或理念,也觉得还是用传统的通讯方法更为有效……
因此,人们运用什么样的通讯方法,都是根据他们的具体情况决定的。这里没有什么应不应该的问题,对不对的问题,都是个人的事,对社会也不会产生什么影响。我认为,局外的人不必多管闲事。
这里,我不愿意走极端,呼吁传统通讯方法万岁,但是,尽管我更喜欢用现代的通讯方式,却认为有些人想用传统的通讯方法,那就让他们用去吧!
陈海春(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教授、博导,华中科技大学现代领导科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
“变中总有不变之理,不变总在应对变化。”
变中有不变,不变应万变。
凡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杜甫在其名诗《春望》中有一名句叫“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确,人类是需要沟通的,沟通是需要有手段的,传统的沟通是以书信的方式作为表达媒介的,这种方式往往以传输线路长、文字表达准而弥足珍贵,所以才有万金之说。
我18岁的时候,在农村,写信是件非常重大的事。那个时候写一封信,都要仔细地誊录一份留给自己。虽然期待一封信总是需要漫长的等待,但那种等待的美好怕是现在大多年轻人都感受不到的。
时代发展,技术进步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随着广播、电视、网络、手机媒体的发展,人们用于表达情感的方式呈现出多样性,但是变中总有不变之理,不变总在应对变化。从人际关系的角度来看,直接性和情感性这两个核心要素是不会变的,因此用什么方式表达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能够让对方感觉到我们在表达、我们在倾诉。
不过,事物总是在联系、发展、矛盾和冲突中体现自己的规律,如时钟回摆一样。当网络海量信息交互沟通,给我们带来便利的时候,我们发现如何让我们的思想更深邃些,我们会怀念传统媒体的优势;当我们在旅行中、在卧室里,随意用手机跟亲人聊些不痛不痒的话时,我们是否想到,当一只信笺放在手边,静静的思索,甜甜的回忆,才能够留下更美好的东西。
其实,无论是人类交流的方式还是人类生活的方式都要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一味地排斥技术的进步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会被时代甩在后面;一味地不知深浅,懵懵懂懂的依赖技术又过于肤浅。若杜甫先生在世,他会理解,时间与空间的表象与内涵,都可以成为我们必须思考,也应该思考的东西。
董范(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体育部副主任、教授,国内户外运动专家,2012年中国地质大学攀登珠穆朗玛峰总指挥)
“实实在在的文字,让这些感动、感悟成为永恒。”
珠峰上的明信片
现在科技日新月异,传递信息的形式也千变万化,手机、短信、电话,微薄、微信,电子邮件……人们争论书信的减少,现代联系工具的替代能力,但无论科技如何进步,联系方式如何改变,我们需要传递的真情不变,需要与家人交流联系的心意不能减。
攀登珠穆朗玛峰的过程中,虽然身处恶劣的自然环境,各方面条件受到限制,我们还是不断克服困难,通过各种方式与队友、朋友、家人及社会各界关心我们此次活动的人保持沟通。
珠峰,气候多变、阴晴不定,信号时有时无,部分高海拔营地甚至全天无任何信号,但是队员们只要一有机会,还是会通过高海拔卫星电话、电台、短信等各种方式联系家人、队友。一方面,传递队员们平安的信息;另一方面,打发等待的寂寞与艰辛。
身处于世界之巅,无论从高度还是跨度上,我们都可能与家人、朋友相距甚远,但每一句短短的问候总能跨越千山万水,仿佛近在耳侧,轻语低吟。妈妈的唠叨不再让人厌烦,爸爸的叮咛也不再严厉凶悍,那些朋友间的快乐、争执都成了我们的挂念。家人的一句叮咛和鼓励,是我们不断克服艰险、挑战极限的动力;队友的一声安慰和提醒,是我们不断突破自我、避免危险的勇气;领导及社会各界的关注和呼声,则是我们能够征服自然、创造历史的无限力量之源。
在远离亲人朋友,面对残酷的自然时,我们才更懂得一份书信、一个电话传递的意义。在世界最高海拔的邮局,大家纷纷寄出明信片,希望它载着美好的祝愿,深刻的感悟飞到家人、朋友身边。方便及时的电话,让我们随时能够表达对家人、朋友的关心问候,但这些实实在在的文字,却让这些感动、感悟成为永恒。
攀登珠峰的成功,不仅仅是高度上的挑战和突破,更是我们心灵、情感上的突破,我们站在世界之巅,才真正感受到了自然的壮阔,了解个人的微弱和渺小,才更加懂得珍惜拥有、淡然失去,才会无比感激人生路上家人、朋友不离的陪伴。
涂文学(武汉城市职业学院院长,江汉大学城市研究所所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恐怕越是原始的,越是永恒和可靠的。”
生命自会找到出路
一千多年前,杜甫在兵荒马乱中用一封封家书抚慰背井离乡的灵魂,感慨“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几个月前,杜甫成了网络红人,他在教科书上的肖像被戴上耳机、墨镜通过网络社区、微博广为传播。
近一个世纪来,科技的日新月异推动着历史的车轮在高速路上风驰电掣。看书的人越来越少,上网的人越来越多;写信的人越来越少,发短信的人越来越多;写文章的人越来越少,发微博的人越来越多……
越来越多的悖论摆在我们面前:高科技让人与人之间更亲密还是更疏远?社会高速发展过程中,“变”是永恒的主题,那么是否意味着传统的东西应该自然消亡或被取代?
我过去在档案馆工作时曾有过一个印象深刻的经历:上世纪50年代时最先进的钢丝录音机记录下来的文献资料,几十年后当我们要使用时却苦苦找不到能够播放的设备,因为新的科技早就淘汰掉了这些曾经的“高科技”。最终还是那些躺在档案馆里发黄发霉的纸质文献救了急。从这个小小的经历来看,恐怕越是原始的,越是永恒和可靠的。
今天,发达的通讯科技给社会带来了空前的福音,电子信箱、网络实时聊天工具、微博、手机短信、可视电话等,让人们远隔天涯也如近在咫尺。远离家乡求学、工作的新一代游子们,渐渐不知道家书为何物,因为一条短信瞬间可以完成与家人的联络,而一封家书从撰写到邮寄却要耗费几天甚至更长的时间。在匆匆忙忙的快餐时代,这种巨大的反差让人不由得担心,终有一日书信会成为一个历史传说,孩子们摇头晃脑诵读“家书抵万金”的时候,真的能够理解家书所寄托的精神价值吗?
但是,作为一个从书信时代走过来的人,我相信书信仍然有着它不可摧毁的生命力。那种“见字如晤”的亲切感,岂是一条冷冰冰的短信所能替代得了的?
如何走出变与不变的困局?没有现成的答案,更没有标准答案。社会的进步离不开科技的发展,但也要打破过于依赖科技的迷境。终究,“生命自会找到出路”,我们也不必杞人忧天,那些原始而永恒的形式和内容,定会在历史的滔滔洪流中历久弥坚。
相关链接:http://www.cnhubei.com/ctdsb/ctdsbsgk/ctdsb18/201206/t2095691.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