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11月21日,由光明日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12网络舆情应对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京召开。在这次会议中,我院王国华教授认为,在中国独特的网情下,互联网对社会政治的影响是一把“双刃剑”,应该妥善管理。相关报道如下。
有人将互联网时代称之为“大数据时代”,这一点颇具象征意义。发布微博、上传照片、分享观点……庞大的网民每时每刻都在产生着大量的“数据”,网络舆情的日渐升温,也催生了网络舆情监测和分析行业的诞生,加剧了相关人才的需求,人才紧缺已成为当前网络危机处理工作的主要瓶颈。
11月21日,由本报、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主办的“2012网络舆情应对与人才培养研讨会”在京召开。此次研讨会由光明网、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培训中心、全国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管理中心承办,北京龙创世纪国际广告有限公司协办。
在这里,我们摘编了部分与会专家的发言,以飨读者。
微博传播致效的三个关键词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喻国明
尤其是以微博为代表的社交媒体的崛起,给我们这个社会带来了很大的变数。媒介即信息,任何一种新的有影响力的传播形式的出现,它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增加一个新的传播通路和传播平台,更是为整个社会成员重新分配社会资本,包括权力资本的重新分配,它提供了一种重新洗牌的格局。因此,整个社会力量的对比,彼此之间相互关系的构建,游戏规则的重建,就成了这样一个社会条件下亟待转型调整和加以认识的社会现实。
今天中国社会、中国老百姓关心和议论的热点事件已经有超过一半不是通过传统的大众传播媒介来加以实现的,而是由草根社会、公民社会自己通过网络、通过微博等等这样一种形式构建起来的。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权力天平的变化。而且重要的不仅仅是这样一种权力分配的历史性变化,更大程度上是官方舆论跟草根舆论之间的对比。
就舆情应对而言,尤其是微博条件下的这样一种舆情应对,在我看来有三个要点:规则创新、跨界协同和构建信任。
民意视角下的网情分析
武汉大学教授沈阳
我们在探讨民意的时候,可能这个民意有几种类型,一个是真实的,一个是虚假的。我们做研判的时候,一定要整合线上线下民意综合研判。
在大数据时代,对于民意应该做到精准的分析、精巧的管理、精确的引导。既要有人文关怀,又要客观理性。现在有很多人做舆情分析,可能陷入了冷冰冰的分析,这对于我们整个国家层面是不利的。我们希望既有人文关怀,又能够回归到客观理性,需要从一个个体事件逐步抽象出具有若干共性的规律。我们需要构建政治层面平等协商机制,管理层面的均等化的公共服务的机制,社会层面的一个顺畅的连接机制,还有网络层面的一个沟通机制。我们不要限于民意的恶觉、幻觉,希望能够做到民意自觉,今后通过舆情人才培养达到民意的先觉,坚守我们的常识,凝聚我们的共识,给出我们舆情界的卓识。
中国独特的网情
华中科技大学教授王国华
互联网这样一个强大的新生的力量,它的社会政治影响是什么?应该说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管理不善,或者说种种错误的一些举措,那么会使得它的负面作用、负面影响无限大。
我们从积极影响来看,互联网崭新的舆论监督以及公民对于公共事务的广泛参与,会倒逼或者说推动我们政治水平的提升,推动我们党的执政能力、行政能力的提升。从这个角度来说,它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非常重要的推动力,是社会前进的引擎。
但是在当前的复杂环境下,我们不可忽视互联网消极的一面,它可能会成为社会问题的放大器,成为社会行动的加速器,反映的聚合器。互联网这种片面化的舆论生态,它会使得这个社会舆论极端化、情绪化、一边倒。总之,我们互联网在对政治、社会、文化、意识形态、国家安全,甚至经济等方面,它也蕴藏了巨大的风险,也构成了极大的挑战。
庞大的网众力量不可忽视
工信部中国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鹏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网络日益成为舆论生存的策源地、传播的集散地和交通的主阵地。我们国家网民首先把网络视为重要的信息舆论平台,通过网络表达观点、诉求已经成为我国公民参与社会生活和公共事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当某一社会事件被迅速关注,成为热点或公共性事件的时候,如此庞大的网众力量就不能再被忽视。它可能不再仅仅局限于言论范畴,在某种特殊条件下还可能转化为社会行动范畴。比如说最近网上有一些“约架”,这已经转化成一定的行动了。
为健全和加快舆情高素质专业人才及队伍培养,我院培训中心顺应时代发展和时代需求,设立了全国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项目,这是网络舆情专业技术人才培养迈出的重要一步。
我国网络舆情专业人才培养
中国信息产业发展研究院培训中心主任马亮
鉴于网络舆情应对这一事物的发展和出现以及社会对网络舆情人才的需求,我们作为工信部下面的一个培训机构,设立了全国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项目。
我们想从以下五个方面做好这几项重点工作:第一,加强内容建设,提高培训教学水平;第二,深入与企事业单位和个人的相互合作,共同致力于舆情专业化教学平台的进一步研发,搭建内容更丰富、使用更方便、参与更广泛的舆情专业化教学考试平台;第三,完善考试制度和工作流程,开展更高效、更严密的组织工作,使考试工作更符合各学校的实际情况和社会的需求;第四,加强与各地政府、媒体、教育和信息化等领域主管部门的联系,从政策上、理论上对我们工作进行指导,争取更多的支持;第五,开展舆情专业化技术的师资培训,组织各地学校间的交流沟通,提高学校整体舆情专业技能水平的提升。
应对危机应该具备哪些能力
全国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管理中心主任王新涛
2012年之后称为“后舆情时代”。这个时候网络舆情工作开始变成团队型、体系型、岗位职业型。我们经过与各位专家的一些探讨,将舆情工作归为两大体系:舆情分析体系和舆情管理式体系。
网络舆情分析师应该熟悉网络舆情抽样统计分析工具使用和模型建立,拥有网络舆情挖掘、聚类、归纳、判断和推理等分析能力,能够独立完成网络舆情分析报告。高级网络舆情分析师,更应该精通网络传播特性和网络人文概况,并熟悉党政宣传工作,熟悉各领域的重要意见领袖,并对媒体属性以及媒体网民属性有深入的了解。
网络舆情管理师应该具备搭建网络舆情管理体系的能力。高级网络管理师首先要具备危机应对与危机预防的能力,承担新闻发言人的职责,有识别虚假新闻的能力。
相关链接:http://media.people.com.cn/n/2012/1124/c40733-19681866.html
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2-11/24/c_131996053.htm
http://politics.gmw.cn/2012-11/24/content_5785207.htm
http://www.sxdaily.com.cn/n/2012/1125/c66-5020471.html
http://big5.chinanews.com:89/sh/2012/11-24/4354888.shtml
http://www.yangtse.com/system/2012/11/24/015321545.shtml
http://news.zynews.com/2012-11/24/content_3507016.htm
http://www.tianshannet.com.cn/mt/content/2012-11/26/content_7482934.htm
http://news.lanzhou.cn/system/2012/11/26/010284329.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