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近日,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发布了该院14位学生调查的武汉三镇300名“老漂族”生活现状报告,报告称有79.2%的老人“感觉生活很孤独”。针对这个难题,目前正在审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拟增加“精神赡养”的规定,同时对政府提供相应公共服务提出了要求。相关报道如下。
来自湖南农村的张婆婆,近日被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诊断为中度抑郁。
张婆婆的儿子在湖北省武汉市成家立业。去年,为了帮儿子带刚出生的孩子,张婆婆离开老伴,独自一人来汉。由于不会说普通话,除了儿子,张婆婆几乎无人“聊天”。近来,儿子发现她情绪极差,饮食和睡眠也不规律,于是送她到医院就诊。
仿照“北漂族”,网络上将张婆婆这类老人称为“老漂族”。近日,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发布了该院14位学生调查的武汉三镇300名“老漂族”生活现状报告,报告称有79.2%的老人“感觉生活很孤独”。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的就诊记录也显示,“老漂族”已日渐成为精神卫生门诊的“常客”。
“老漂一族精神疾患频发,是城市化带来的产物,但也从侧面反映出这些老人对‘精神赡养’的强烈需求。”接受《法制日报》记者采访的专家指出,政府应尽快打破按户籍区分对待不同群体的模式,实现社会公共服务的均等化。
老漂一族的故事各有各的版本
“这不仅仅是一次社会调查,切切实实让我们感受到了这个社会的冷暖。”作为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大四的学生,曾祥坤是此次社会调查活动的组长。他带领13位学弟学妹进行了为期15天的社会实践活动:走进武汉市洪山区、武昌区、江汉区、汉阳区等区的多个社区,以调查问卷的形式走访了300名“老漂族”。
在导师吴淼副教授的指导下,曾祥坤等人将“老漂族”定义为:为了维系亲情,离开原有生存环境,进城与子女生活在一起的中老年人。
此次调查中,曾祥坤他们的300位调查对象中,有159位老人来自农村,占样本比例53%;过来照顾孙辈的有229位,占比76.3%;来汉时间三年以上的最多,占38%。
7月7日到22日,曾祥坤等14个人分为3个小组走近江城“老漂族”,发现了很多“孤独”的故事。
在武汉市马鞍山森林公园对面一家店铺内,一位婆婆正与老板交谈,要定制“苕粉”。
作为阳新县人,曾祥坤听婆婆的口音有点像阳新人,遂走上前去打招呼,得知婆婆确实来自阳新,两个儿子在国外,目前是与女儿、女婿住一起。
“两个多小时的聊天,我最大的感受是,李婆婆靠这些行为维系情感:吃‘苕粉肉’等家乡特色菜、与家乡老友打电话且常常是‘舍不得放下话筒’、与邻居只是‘见面打招呼’。由此可见,婆婆在这个城市里的人际关系是很脆弱的。”曾祥坤说,能明显感觉到她“缺聊天”。
组员苏萌则发现了更为严重的问题:为了儿女将老家的房子卖掉,即使城市生活得不如意,有些来自农村的老人却再也“回不去”了。
武昌一个高档小区里,一位婆婆蹲在某单元楼下,手里端着一碗面条吃着。“余婆婆今年58岁了,是从外地农村来汉,帮儿子照顾小孩。”苏萌告诉《法制日报》记者,余婆婆过得“很不如意”。
来武汉前,余婆婆将老伴去世后老家留下的房子卖掉,钱了给儿子买房。在带孙子时余婆婆与儿媳多次发生争执,如今孙儿已经长大,余婆婆也帮不上什么忙了,做的饭菜经常不合儿媳的口味,只好与儿子一家分开做饭。虽然也跟儿子说过自己在这个城市里过得很不如意,但余婆婆又担心说多了会影响儿子与儿媳的感情,“为了儿子的终身幸福,只好忍着”。
“现在是能出来就不呆在家里。”余婆婆说的这句话,让苏萌记忆深刻。
最终的调查结果显示,300位“老漂族”中有自己朋友圈、家庭生活较和谐的仅有62人,有79.2%的老人感觉生活很孤独。
传统观念与性格差异都是根源
“‘老漂族’面临的问题,其实主要来自于中国人安土重迁的观念,他们希望生活在熟人社会中,面对新的环境、很多没有接触过的现代化工具,在气候、文化、饮食等诸多方面都有可能产生不适应,进而导致孤独。”吴淼说。
吴淼老家在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利川市农村。“父亲应我的请求,曾勉为其难地来武汉帮我带小孩儿。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父亲融不进圈子,每天一个人带着孙子在小区里逛,小孩儿性格变得也很内向。”他说,从小生活在农村的父亲,面对洗衣机等很多新型电器时也显得“束手无策”。
吴淼在跟朋友聊天的过程中,还听到这样一个真实的事:婆婆来自山村,儿媳跟婆婆讲不能将小孩儿的衣服与大人的混在一起洗,可能是婆婆认为没什么大碍,就将大人小孩儿的衣服一起洗了;事后,儿媳一边埋怨,一边将小孩儿的衣服当着老人的面丢进了垃圾桶。
吴淼说,父亲的表现及听到的一些外地来汉老人的故事,让他萌发了给学生安排暑期社会调查“老漂族”生活现状的想法并鼓励他们付诸实施。
虽然调查中,调查小组发现的多是再社会化不成功的案例,但也有部分成功再社会化的案例。组员钱盛民在武汉市经济开发区东风阳光城小区碰到的李婆婆就是其中一例。“她说能不能适应,与老人的性格也有关,她就曾跟着在小区广场上的人学跳舞,很快就与大家打成了一片。”回忆起来,钱盛民依然记得访谈时李婆婆的爽朗。
武汉大学政治与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副教授尚重生长期关注中国当代的社会问题。“中国人向来注重亲情、血缘关系,‘光宗耀祖’的观念很重,活着是‘为了儿女’,孩子不在身边,就会焦虑。”他分析认为,“老漂族”面临的最大问题是“根脉断裂”。从农村来到城市,他们原有的生活风俗习惯往往很难维系,在社会学上称为“文化的震荡”。随着中国社会的加速城市化、现代化和信息化,人的横向流动会更加频繁,不只是说从农村到城市,还有从国内到国外的,原有的稳定性社会结构发生了变化,联系的纽带被解除,就可能产生类似“老漂族”这类群体。
帮老人适应新环境子女要上心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精神卫生中心副教授黄永兰说,“老漂族”要适应得好,晚辈如何做也很重要。
一位抑郁病人王婆婆,曾请黄永兰一次给她开5个月的药量。问起原因,60岁的王婆婆说,她要去北京照顾正在怀孕的儿媳妇,“她说喜欢我做的菜,尤其喜欢喝我给熬的藕汤。”
“老人这么高兴,为啥子?还不是她儿媳妇会说话,哄得老人很开心。”黄永兰说,老人要很好地适应新的城市生活,子女应该起到“牵线搭桥”的作用。
环境变迁,让老人的心理变得很脆弱。黄永兰分析认为,环境变迁包括硬环境和软环境两方面:一是诸如语言、气候、交通、饮食习惯等硬环境方面,在老人到新环境的1到3个月期间“不适症”会表现非常明显,比如睡眠不好、内心焦虑等;二是与晚辈的交往,很久不在一起生活,一些细节方面可能会引来摩擦。
“子女可以在1到3个月期间,经常与老人聊聊天,问问他们吃饭吃得习惯不,谈谈天气气候变化,甚至可以谈谈交通,听听他们对家里环境如何改变才能更舒心之类的建议;作为非血缘关系的子女,与老人交往时要注意把自己‘放低一点’,请老人讲出他们认为自己做得不够好的地方,下次注意改善等。”黄永兰建议。
让老人迅速适应环境,找到他们自己的群体很重要。黄永兰建议,如果条件允许,最好是把父母一起接来,这样他们互相还有个照顾,同时可以教他们平时买菜、接孩子时多与社区里其他老人交流,建立新的“朋友圈”;同时,子女要想办法与社区沟通,老人有时间可以到社区活动室等地找到他们的群体,鼓励老人们自己找点乐子。
“老人也要‘活到老,学到老’,千万不能倚老卖老,要想办法给子女减轻负担,这才有助于适应新环境。”尚重生也建议。
公共服务均等化政府该多出力
碰到张婆婆时,华中科技大学调查小组成员徐施政发现,张婆婆正在为要不要回老家看病发愁。
张婆婆是湖北省十堰市房县农村人,一年前与老伴一起来武汉帮儿子照看孩子。可能是对武汉的空气不适应,张婆婆与老伴先后得了肺炎。他们本打算到武汉的医院看病,但被告知费用将无法用他们在十堰参加的新农合报销。
“制度性问题主要是同城异地的社会保障制度,户籍成为社会福利分配的瓶颈,应尽快实现老年人社会保障共享。”在调查报告末尾,曾祥坤等人提出建议。
吴淼分析认为,大部分“老漂族”之所以会感觉孤独,是因为他们进不去诸如老年活动中心这类正式组织、而要找到老乡这种非正式组织也非常难,没了自己的圈子,孤独感自然来袭。
“作为子女当然要多关心、尊重老人,家庭决策多听取老人的意见,而社区也应该多为‘老漂族’提供服务。”吴淼建议,国家可以从立法层面考虑,尽快实现公共服务的均等化,让老人可以融入有组织的群体,建立自己的“圈子”。
据了解,目前正在审议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修订草案)》拟增加“精神赡养”的规定,同时对政府提供相应公共服务提出要求。修订草案新增第十七条规定,家庭成员应当关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视、冷落老年人;与老年人分开居住的赡养人,应当经常看望或者问候老年人;用人单位应当按照有关规定保障赡养人探亲休假的权利。新增第三十七条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采取措施,鼓励、支持专业服务机构及其他组织和个人,为居住在家中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紧急救援、医疗护理、精神慰藉、心理咨询等多种形式的服务。
“这些规定,也就是我们过去所说的‘常回家看看’条款、道德条款,更多具有倡导性。如果个人或政府没有做到,总不能说判刑处罚、一票否决或不给评先吧?”尚重生认为,在国家层面也只能规定如此,具体如何做还要靠良心。
对张婆婆等人面临的现实困难,尚重生建议,政府应当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医疗服务体系,部分地域、年龄、工种等都能平等享受,刷卡即可报销,这种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应是政府未来努力方向。
相关链接 :http://legal.people.com.cn/n/2012/1118/c188502-19613002.html
http://www.chinadaily.com.cn/hqgj/jryw/2012-11-18/content_7534069.html
http://news.china.com.cn/live/2012-11/18/content_17209888.htm
http://www.legaldaily.com.cn/bm/content/2012-11/18/content_3993512.htm?node=20736
http://fl.cqnews.net/html/2012-11/18/content_21573051.htm
http://news.xinhuanet.com/2012-10/27/c_113515991.htm http://news.xinhuanet.com/2012-10/27/c_123877922.htm
http://news.xinhuanet.com/health/2012-10/30/c_123888929.htm
http://www.hb.xinhuanet.com/2012-10/25/c_113491120.htm
http://www.jx.xinhuanet.com/news/health/2012-10/31/c_113556989.htm
http://news.xinhuanet.com/yzyd/legal/20121029/c_1238859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