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0年9月18日上午9点,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第四场“四史”学习教育宣讲活动。我院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校友钟书华老师作题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题讲座。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2020级新生、师生党员、专任教师、发展对象、党章学习小组成员聆听了本场讲座。
【原文如下】
2020年9月18日上午9点,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线上线下同步开展第四场“四史”学习教育宣讲活动。华东师范大学校友、现任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钟书华教授作题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主题讲座。哲学系2020级新生、师生党员、专任教师、发展对象、党章学习小组成员聆听了本场讲座,讲座由哲学系党委副书记武娟老师主持。
钟书华教授带领大家从“改革开放与中国科学技术”、“中国科学技术取得的重大成就”、“中国科学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成功经验”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科学技术发展进行了回顾。
钟书华教授首先介绍了改革开放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之间的紧密联系。1978年中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钟教授通过一段小故事动情地讲道:“自然界的春天到了,科学界的春天也到了。” 钟教授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政府制定了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等一系列科学技术战略,将中国科学技术引入快速发展轨道。通过科学技术面向经济建设、科学技术“走出去”和“引进来”、建设科技园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建设市场导向的技术创新体系和服务体系、科学技术举国体制,不断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扩大对外科技交流,明确了科学技术方向,激发了科技人员积极性,增强了国家创新系统活力。特别是科学技术“走出去”和“引进来”。由于我国科技与国外有一定差距,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开始鼓励海外留学,学习发达国家先进的科学技术,当时的大学也经常邀请国外专家到国内开展讲座,带来国际科学技术的新信息。一方面是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另一方面,我们国家也积极实行科技举国体制,发挥我们“集中资源办大事”的制度优势。实践也证明,科技举国体制对中国实施重大科学技术特别有效。
接着,钟教授自豪地向同学们介绍了我们国家改革开放以来,科学技术获得了较大跨越,各个方面都呈现出了受到国际公认的重大成果。不仅在科学论文、专利申请上成果丰硕,我国更是有一些重大成果举世瞩目。如我国在量子科学、铁基超导、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CIPS干细胞等基础研究等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屠呦呦研究员获得诺贝尔科学奖,这些都是我们国家科技发展的一个标志,表明我国科学也可以问鼎。我国的科技发展渐渐从“跟跑者”变成“并跑者”,甚至在一些领域成为“领跑者”。取得了5G、量子实验卫星、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天眼、稳态磁约束聚变、人类脑图谱、全球超级计算机、高铁等一批世界领先的重大成果。
钟教授详细介绍了我国科技发展与社会发展的一个双向作用,科技不仅在社会和国家政策的支持下快速发展,反过来,科技对社会发展也同样起着支撑引领作用。首先,钟教授从我们身边的小事谈起,如越来越准确的天气预报、丰富精彩的科技馆,这都让我们切身地感受到科技创新带来的专业服务。其次,钟教授谈到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的优化作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国产业结构的升级都是来源于科技发展。比如我国现在发展得红红火火的高铁产业,这都完全依托于科技的快速发展。钟教授还指出,“中国制造”正在升级为“中国创造”。这正是科技创新提供发展新动能的体现,例如我国大数据、云计算应用的不断深化,以5G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走向实用,正在催生出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这也是科技给我们新时代发展带来的强大支撑。
最后,钟书华教授强调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最重要经验是:“有定力、有目标、有举措”。“有定力”就是我们国家始终坚定不移地重视科学技术;“有目标”就是我们始终有着科学技术服务于国家现代化的鲜明目标指向;“有举措”就是我们国家始终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改革开放的实践表明,正是改革解除了对科学技术的体制机制束缚,开放让中国融入了科技全球化大潮,二者叠加共同推进中国科学技术。
钟教授向同学们寄语,虽然我们目前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们国家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只是科技大国,不是科技强国。我们国家科学技术的未来还需要今天的青年人、还需要诸位同学们不忘初心,勇当科技发展的“侦察兵”,不断为我们国家的科学发展添砖加瓦。
讲座结束之后,与会人员分享了本次讲座收获与感悟。
【原文链接】
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公众微信号
https://mp.weixin.qq.com/s/bpY6ksgL8UuBxp157dps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