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的摇篮 政府的思想库
(第四十七期)
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办公室编印 2004年12月29日
我院科研成果产生明显社会效益:
《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研究成果成为
科技部、教育部制订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之一;
《“十一五”武汉市信息化建设规划思路》通过鉴定
我院教师认真落实科学研究为国家经济建设服务,为地方发展服务的精神,狠抓基础科学和应用科学的研究,频频接受中央和地方政府的科研项目,如期完成了各项科研任务,并且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果。继前不久徐顽强副教授的重要著文得到中央媒体的重视之后,最近又传来捷报,由钟书华教授主持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研究成果被科技部、教育部作为相关政策的重要参考文献。今年12月17日,科技部、教育部联合发文《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意见》(见科技部网站),文件采纳了研究报告的一些观点和建议,为两个部制订政策,起了重要的参考和咨询作用。这表明课题组的研究工作产生了很好的社会效益。
由钟书华教授主持,徐顽强、危怀安、杨兰蓉、黄栋、李强、王福涛等教师共同参与的2004年教育部软科学研究重大项目《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于今年5月完成。研究报告7万多字,分7章,讨论了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功能定位,国家大学科技园核心竞争力及其培育,国家大学科技园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融资策略选择,国家大学科技园的管理体制,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评估体系的建构,国家大学科技园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建设和国家大学科技园的发展政策。
下面印发的是吸纳了我院《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研究报告的一些观点和建议的《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国家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意见》以及我院《“十一五”武汉市信息化建设规划思路》鉴定简报。
科技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
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意见
为进一步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深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推动科技、教育与经济紧密结合,坚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积极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和高新技术产业化进程,推动国家大学科技园(以下简称“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大学科技园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区域经济发展和行业技术进步的主要创新源泉之一,是高等学校实现社会服务功能和产学研结合的重要平台,也是新时期高等学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流的大学科技园是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大学科技园应当在政府的指导和推动下,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的积极性,吸引社会力量广泛参与,实行精简高效的管理模式和市场化的运行机制。
三、鼓励各级地方政府将大学科技园纳入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作为培育区域经济新的增长点,推动产业结构调整、优化与升级,加速城镇化进程的重要手段,积极营造良好环境,支持和推动大学科技园快速健康发展。
四、鼓励地方政府有关部门在规划、用地、财政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推进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并将有关优惠政策落实到大学科技园及其在孵企业。大学科技园所在地科技、教育行政管理部门应制订积极的政策措施,在项目、经费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并把大学科技园作为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二次创业的重要创新源泉。
五、高等学校要高举“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旗帜,坚持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坚定不移地走教学、科研、社会服务协调发展之路。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兴办大学科技园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一项创举,是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优势所在,是既顺应世界高等教育发展潮流,又符合中国国情的一项重大抉择。
六、高等学校要充分认识大学科技园对高等学校发展的重要作用,将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学校整体建设与发展规划,在大学科技园规划、建设和发展中发挥核心作用,采取切实措施,积极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教育部将把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水平作为对依托高等学校评估考核的重要指标。
七、高等学校要切实加强对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组织领导,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运行管理机构,在人才、技术、装备和信息等资源方面进一步向大学科技园开放,使大学科技园成为高等学校资源和社会资源结合与汇聚的平台。
八、高等学校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对高新技术产业化工作的评价导向,制定和落实相应的激励政策,鼓励师生到大学科技园创业,把大学科技园的创业教育纳入学校的教学体系,不断探索和完善有利于大学科技园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使大学科技园成为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与产业化的主要通道。
九、高等学校要重视大学科技园在培养人才方面的积极作用,不断建立和完善人才培养的机制,在大学科技园内有重点地布局和构建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培养创新、创业人才。
十、大学科技园发展规划要与所在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相适应,与地方特色产业结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利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向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转移科技企业、辐射科研成果、输送科技企业家,推动区域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
十一、大学科技园要实现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良性互动。通过资源整合,将高等学校源头创新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与产业化,通过技术创新、技术转移、企业孵化和创业服务,为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学生就业提供支持;通过与国内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的密切合作,促进高等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的提升。
十二、大学科技园必须加强创新创业、增值服务等条件与能力建设,建设一支职业化、规范化、专业化、高素质的创业管理与服务队伍,在创业辅导、企业诊断、市场营销、投资融资、产权交易、技术支持、人才引进、人才培训、对外合作、展览展销和法律咨询等方面为高等学校师生入园创业提供服务,源源不断地培育科技型企业家和创新型科技企业。
十三、大学科技园要进一步明确建设方向,积极发展,规范企业入孵、毕业退出和利益分配等方面的管理,建立明确的退出机制。
十四、科技部、教育部将把大学科技园的建设与发展纳入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并通过有关发展计划,加强对大学科技园的支持。设立专项经费,建立大学科技园创业服务公共信息网络平台,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孵化服务,推动大学科技园建立战略联盟。
十五、科技部、教育部鼓励大学组建专业化的管理公司实施园区运作,并支持符合条件的大学科技园管理公司按程序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并享受有关优惠政策。
十六、科技部、教育部将支持大学科技园内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中心)按照有关规定,争创国家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并在其中选择有条件的开展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小额资助试点工作。
十七、科技部、教育部将积极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国内外合作与交流,创造条件开展大学科技园管理人才国际培训,推动大学科技园的国际合作。
十八、科技部、教育部将加强对大学科技园建设与发展的政策研究,结合已开展的大学科技园统计工作,建立健全大学科技园评估指标体系,对大学科技园实行定期评估、动态管理。
我院《“十一五”武汉市信息化建设规划思路》
研究项目通过鉴定
12月5日,武汉市发展与计划委员会组织的鉴定委员会对我校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徐晓林教授主持的《“十一五”武汉市信息化建设规划思路》研究项目进行了专家鉴定。
该项目是武汉市“十一五”重大前期研究课题之一,也是武汉市政府首次就重大的规划课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项目。出席鉴定会的武汉市政策研究室主任曹裕江介绍说李宪生市长非常重视此课题,华中科技大学做该项目是非常具有远见的。合同签定后,课题负责人徐晓林教授组建了由高等学校、政府部门和企业参加的专门研究小组。课题组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集思广益、认真踏实、全力以赴地完成了研究任务。
武汉市政策研究室主任曹裕江、武汉市政府目标管理办公室主任袁朝、武汉市光谷办公室副主任郭胜伟等专家参加了该项目的鉴定会。专家鉴定委员会高度评价《“十一五”武汉市信息化建设规划思路》研究项目的鉴定,一致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报告,并从下面五个方面对该研究报告进行了评定。
一、定位明确。研究报告对武汉市信息化发展的现状进行了明确的分析和定位。报告通过对国内外城市进行对比研究,指出武汉市信息化水平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排在广州、杭州、南京、宁波、济南、沈阳、成都之后,处于中游水平,且明确指出了存在的问题和差距。
二、目标准确。专家一致认为报告将“十一五”武汉市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确定为“到2010年,全市信息化总体水平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中心城市水平的总体水平”是准确的。
三、思路清晰,分析细致。报告中清晰地提出了以信息资源建设为核心,大力发展电子政务, 推进政府信息化等信息化的具体思路,并进行了细致的分析, 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四、重点突出,措施具体。报告明确提出了信息资源建设、电子政务建设等信息化的重点领域,并提出了建立健全信息化建设的政策法规体系和加强信息化的组织体系建设等具体的保障措施。
五、资料详实,体系完备。专家一致认为报告是在大量的文献调查和实地考察的基础上完成的,报告全面系统地把握了武汉市信息化建设的实际需求,从研究背景、指导思想、指导原则、总体思路、具体目标和任务、以及保障措施等几个方面为“十一五”武汉市信息化建设提供了切实可行的规划思路。
总之,专家鉴定委员会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对“十一五”武汉市信息化建设以及武汉市长期的信息化建设都具有战略性的指导意义,对武汉市“8+1”城市圈的发展,实现“中部崛起”同样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在综合水平上,该项目研究达到了同类研究的先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