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上午,我院在院大楼101教室展开新一轮的教育思想大讨论,讨论主题是“如何建设一流学院”?参加讨论会的有,学校教务处副处长严有为教授,教学顾问组书记韩德才教授、孙志强教授,管理学院副院长刘芳副教授及学院在校院领导,学院全体在校教师及部分优秀本科生代表。
“一流学院”是“一流大学”的基础,我院师生和学生代表结合“李培根校长调研yL23411永利官网登录讲话”和“期中教学大检查工作方案”,围绕“如何建好一流学院”这一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现将讨论会主要发言概述如下(这里要特别指出,陈友福同学的“大学之道,重在因材施教”很有见地,特予单列。):
王国华教授:教育要去“行政化”,回归本源,尊重规律,追求卓越,实现一流目标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中行政化和功利化问题突出,离开了大学的本源,我们需要淡化排名,戒骄戒躁。“如何进驻世界一流大学,一流大学怎样建设?”,大学的要义不在于有高楼大厦,而在于有大师;不在于规模大,而在于“气度之大,责任之大”。大学要有大气魄、大气度、大成果,明大道理、做大学问、培养大人才,不能仅仅停留在功能性和技术性层面,要重在“精神和气度”,重在授业而非传道。现在的大学对大学要义和本源的理解有所偏离,大学精神缺失,主体意识缺失,行政化和附庸化凸显。大学要回归教育本源,遵循学术规律和科学规律;重视知识传承和人才培养全面发展;实现学校管理科学化;去功利化,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建设宽松的教育环境;重视本科教学,按照传道授业解惑的精神培养学生,培养为公众服务的精神。
王冰教授:大学的本质在于“传道”
关于大学的本质讨论,曾有“知识论”和“政治论”两种说法。前者认为,大学只是为了探讨高深的知识和学问,是为了知识而知识。后者认为,大学是为了推动经济发展和服务于社会。王冰教授认为,大学的本质在于“传道”,而当今的大学却深受实用主义的市场经济的影响,以量化的指标来评价本不可以量化的东西,市场经济中的思维方式严重影响了教学的方式。高等教育在被市场化的过程中逐渐失去了灵魂。“真理、道德、追求”是大学的核心价值,一方面,高等教育要适应时代,保持尊严;另一方面也要有理想,坚守道德底线。“如何为学生服务,使其一生受益?”王冰教授指出三点:生存技能和良好心态的培养同等重要。学院应该多为学生开设职业发展规划课程、技术务实课程和抗挫情绪课程等;学院每一位教师应争取为每一个年级的学生讲授一堂课,增进师生了解和交流;多开设诸如“五个一”的经典工程;结合我院学生特点培养核心竞争力,坚守诚信,成就理想。
孙志强教授:教师与学生的课堂互动很重要,学生要敢于挑战课堂
“没有受到学生挑战的课堂是最沉闷、最失败的课堂”,课堂教学一定要有师生互动,课堂教学从教的方面讲,教是主体,从学的方面讲,学是主体,或者说互为主体,要多互动。学生要敢于质疑和挑战老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即要敢于挑战教师。教师提出的问题要有深度和广度,这样互相挑战,教学相长,才能收到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代表李裵华:注重“宏思维”培养,推行博雅教育,开拓国际化交流途径。
“严谨、求实的态度”是我校的一贯作风,“认识社会、观察社会的视角”则是我院的特色。我院学生看待问题多侧重价值分析和宏观思维,院读书会活动、风晓信息网等为我院学子的“宏思维”的培养提供了平台,提升了学子认识问题和思考问题的维度和深度。但是学院提供给学子进行国际化交流的机会相对不多,希望学院推行博雅教育,能给予学生更多的与国内知名高校及国外名校进行交流的机会。此外,建议学院从学生需要出发,优化课程设置,开设论文写作、情商、职业规划教育等课程。
童文胜副书记作了总结发言。
学院还在互联网开辟教育思想大讨论专栏,让师生充分发表见解,并将出版教育思想讨论论文集。
大学之道,重在因材施教
陈 友 福
编者按:陈友福同学认真参加教育思想大讨论,并写出这么好的文章,发表自己的见解,难能可贵。
因材施教早已是一个无需证明的真命题,然而在试图人才批量生产的今天,这一理念却被无奈地抛弃。学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以探讨学校未来发展的道路,我认为还是回归到最根本的问题——因材施教,帮助每个学生催发自身的潜能,这样的话自然会收获大师、大政治家,也自然会桃李满天下,至于所期盼的较前的大学排名,也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一、人的角色划分及其教育需求
人类社会有很多精妙的地方令人不可思议,比如说男女比例,正常情况下都会保持在一定的平衡范围之内。这一规律在人才方面同样表现得很明显,在一个相对大小的区域内大部分人扮演着“匠才”的角色,也总会出现几个令所有人折服的“大师”,同时一定会出现居于两者之间的“治世能人”。
1、“大师”。是不是每个和尚勤修苦练能达到释迦摩尼的境界呢?事实告诉我们这不可能,康德、爱因斯坦的成就不是普通人能学出来的,社会上也不可能到处充斥着尼采之流。能够成为大师的人,必然是境界先行的人。对于这类人的教育,需要予以重点指导,最重要的是创造一个宽松的环境,倘若急于求成或者以普通人的教育模式来考核他们,无疑是给了他们极大的束缚。
2、“匠才”。这部分人最喜欢想的事情就是我投入多少后能获得多少回报,因此他们不可能达到为知识而知识的境界。他们需要的就是学校能教他们如何做好一件事,怎样做才是最科学的。因此,学校可以教他们写文章的本领,教他们求生之道,同时为了满足他们心灵上的追求,也需要向他们讲述生命真谛。
3、“治世能人”。对于管理者来说,他们不光需要大师般的智慧,也需要掌握匠人之术。书本上的知识肯定无法满足他们的欲求,大师的作品被他们用来时陶冶情操,匠人之术只是他们走向成功的垫脚石。他们既能承受匠人所不能承受之苦,也能承受大师所不能忍受的束缚。因此对这部分人的教育需要高强度的投入。
二、因材施教的现状及其改进模式
在古代,士子们可以自由地在天地之间选择良师,庄子境界超然自然委身于道家学派,众多君王也自然会到法家那里寻求权术,与此对应,思想磅礴的孔子即便面对3000弟子也能做到因材施教。然而在如今的中国,急于求成的思想使得每个大学都试图批量生产大师、大政治家,众多的学生都拥坐在一个教室里接受完全相同的教育,最后也以同一种方式进行考核。这样潜在的大师们会被各种考核束缚,普通同学面对这种通识教育也不堪重压,而管理大师因为知识不够深入而不满。因此,必须改革目前的教育模式,回归到因材施教。
首先,完善导师制,以导师教学为主。导师只对自己的学生负责,无需承担过重的课程,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或者更换导师,也可以在有限制的情况下自主选择课程。减去不必要的压力,同时加大专业领域的压力。
其次,改革考核方式。学生可以通过自己认为能够证明自身能力的方式来应付考核,导师或者专家组认为这种方式的确可以证明其能力就应该让学生通过。只有这样,韩寒之辈才有可能通过考试,而大学也不必为学生摘抄论文的事情苦恼。譬如对政治家来说,一篇纵横天下的策论远胜于一篇学术论文。
最后,推行一堂讲座两本书的教学方式。对于大量的基础课程,大部分学生经过一两本专业书的自我阅读基本上就可以入门,然后老师再辅助性地以讲座的方式传授一些前沿理论!这样既减轻了学生负担,也减轻了老师过重的压力,并且最终能够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