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我院有兴趣的教师、博士后、博士研究生于9月9日(周四)上午8:20前到场参加此次论坛。
“低碳经济”跨学科论坛
议题:低碳经济热潮中的冷静思考——科学谋划低碳之路
时间:2010年9月9日上午8:30-12:40
地点:经济学院307会议室(或大报告厅)
议程安排
第一段主持人 欧阳康
△李培根校长致辞(10分钟)
△主题发言(每人25分钟)
潘家华:低碳发展的悖论
菲舍尔:待定
安·戴维德·霍芝:待定
郑楚光:对国家碳减排战略思考和实现低碳发展上主要问题的认识,介绍近期承担的几个国家重大项目,以及从科技研发到产业化实施的进展
△提问讨论 15分钟
茶歇10分钟
第二段主持人 徐长生
△主题发言(每人20分钟)
欧阳康:待定
叶青(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两型社会的低碳之路
卢现祥(中南财大经济学院院长,教授,博导):待定
宋德勇:湖北省低碳经济的目标与战略
△提问讨论 15分钟
△总结(徐长生10分钟)
下午经济学院讲座:(潘家华教授:低碳发展的挑战与途径——从哥本哈根说起)
附:主题发言专家的简历
1、An David Hodge 安·戴维德·霍芝教授
剑桥大学土地经济系主任,电话:+44(0)1223 337134 邮箱:add@cam.ac.uk
研究方向:
环境规划,农村发展,土地使用政策;
政府农村工作研究所;
农业环境政策;农村经济发展;农业政策分析及评估
兼任职务:
皇家特许研究机构研究员;剑桥大学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剑桥大学国际土地研究中心主任;农业部食品环境及农村事务研究所研究员
2、潘家华教授
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所长、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教授。
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低碳经济讲师、国务院低碳经济首席顾问。1985年获硕士学位,1992年获剑桥大学哲学博士学位(经济学)。1993年回国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从事环境经济学与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的研究。1997-1998年任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北京代表处资深项目官员和能源与环境顾问。1998-2001年,赴荷兰参加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关于温室气体减排的社会、经济、技术综合评估报告的协调、组织、写作和编撰工作。2001年10月回中国社会科学院,任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2005年10月,任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应聘为浙江省等生态省建设活动顾问。同时担任中国生态经济学会副会长、中国保护母亲河顾问团成员、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委员、欧洲气候论坛理事。
研究领域为环境经济学、可持续城市化、全球变化与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发表学术(会议)论文200余篇,撰写专著4部,译著1部。主编大型国际综合评估报告和论文集3部。分别有一篇论文和一部专著获中国社会科学院优秀成果一等奖和二等奖,参与撰写的一套丛书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3、娄伟博士
社科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副研究员,2003年中国人民大学博士毕业,毕业后即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作。研究方向:科技政策、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经济。
近年来,主持、参与课题20多项,其中,有10项是主持人,2项属于子项目或分项目负责人,其它是主要参与人。这些课题中,既有院重点和重大课题、青年基金课题、国情调研课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部委课题、企业和政府委托课题,也有欧盟、印度、英国等国外合作或资助课题(如欧盟第六框架SENSOR项目),最后分别形成了相关的调研报告、书、以及专著。目前主要在做大连高新技术园区低碳经济规划、湖南娄底两型产业规划、丽水可再生能源规划等课题。
研究成果70多篇,其中有近20篇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并有多篇文章分别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等转载。仅“我国科技人才创新能力不足的政策因素”(《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11)一文,就先后被《人大复印资料》、《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院要报》、《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