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下午,我院在学院一楼学术报告厅举办主题为“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公共政策内涵”学术报告会。报告会由我院在幸福经济学方面有颇多研究成果的王冰博士主讲。
报告会前,徐晓林院长作了讲话。他介绍:王冰老师在《光明日报》理论版发表了整版的关于幸福经济的论文,引起了社会和学术界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一个专门以主观快乐和幸福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经济学领域——快乐经济学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它综合运用经济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的研究方法,扩展了传统经济学的效用和福利概念,强调了除了收入以外给人们带来快乐的其他因素,进而对政府公共政策制定给出了不同以往的建议主张,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徐院长引用王冰老师“博客”文章中对公民教育的6点要求,指出了对同学们进行幸福教育的重要意义。
王博士讲,幸福经济学又称为快乐经济学(Economics of Happiness),是相对于传统经济学而言的,快乐经济学并不是要放弃或取代传统经济学以收入和财富为基础的福利衡量方法,只不过是更加倾向于主观效用论,认为人们的快乐更多的是一种主观评价。随后,他从①科学与衡量;②市场经济与价值;③对西藏问题的文化解析;④幸福经济学;⑤结论,共5个方面就“幸福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及其公共政策内涵”展开了讲述。
王博士说,趋乐避苦是人类行为的终极原则,追求快乐是人类行为的终极目的,在现实生活中,健康、亲情、环境、闲暇这些快乐的重要源泉却被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是令人深思的。通过对西藏问题的文化分析,他提出两个问题:世界上存在一种最好的生活方式吗?我们是应该保持某些地区特有的文化,还是将现代文明的发展成果强加给他?他认为,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为了理论的严谨和逻辑的一致性,用货币单位(monetary metric)来衡量效用(utility)和福利(welfare),收入和GDP 由此成为比较个人和国家快乐和幸福水平高低的两个重要依据,对物质效用的追求成为分析人类经济行为的逻辑起点,而对这一现象背后人类欲望真实本质的衡量,却缺乏全面的洞见。当然,王博士也认为,幸福经济学领域还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有待我们进一步去分析,找到更为合理准确的衡量社会发展的标准。
最后,院党总支王安华书记为本次报告会做了总结,她认为,王博士的讲座开拓了大家的视野,将为我院师生继续开展相关研究发挥积极的作用,希望全院师生今后要积极参与学院组织的类似学术交流活动。
我院全体教师、博士、硕士研究生参加了报告会。